《月光曲》是阿希爾-克洛德·德彪西的作品。《月光》隸屬于《貝加摩組曲》,作于1900年,是阿希爾-克洛德·德彪西第一期作品中的一個鋼琴曲作品。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,那時他才十一歲。后來,他又在這個學院里從師杜朗和吉洛學習和聲和作曲。
兩百多年前,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,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。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《月光曲》,傳說是這樣譜成的。
有一年秋天,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,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。一天夜晚,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,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,彈的正是他的曲子。
貝多芬走近茅屋,琴聲忽然停了,屋子里有人在談話。一個姑娘說:“這首曲子多難彈啊!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,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。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,那有多好啊!”一個男的說:“是啊,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(quàn)太貴了,咱們又太窮。”姑娘說:“哥哥,你別難過,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。”
貝多芬聽到這里,推開門,輕輕地走了進去。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。在微弱的燭光下,男的正在做皮鞋。窗前有架舊鋼琴,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,臉很清秀,可是眼睛失明了。
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,站起來問:“先生,您找誰?走錯門了吧?”貝多芬說:“不,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。”
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。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,彈起肓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。盲姑娘聽得入了神,一曲彈完,她激動地說:“彈得多純熟啊!感情多深哪!您,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?”
貝多芬沒有回答,他問盲姑娘:“您愛聽嗎?我再給您彈一首吧。”
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。月光照進窗子,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,顯得格外清幽。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,借著清幽的月光,按起了琴鍵。
皮鞋匠靜靜地聽著。他好像面對著大海,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。微波粼粼的海面上,霎時間灑滿了銀光。月亮越升越高,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。忽然,海面上刮起了大風,卷起了巨浪。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,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……皮鞋匠看看妹妹,月光正照在她那恬(tián)靜的臉上,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。她仿佛也看到了,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,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(xiōng)涌的大海。
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。等他們蘇醒過來,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。他飛奔回客店,花了一夜工夫,把剛才彈的曲子——《月光曲》記錄了下來。
《月光曲》:即《月光奏鳴曲》或《月光》。
鋼琴曲《月光》同樣具有以上這些特色。這支曲子,作曲家在當初并不是作為一首鋼琴小品寫成的。它原來是《貝加摩組曲》中的第三段,這部組曲寫于上世紀初,全曲由四首樂曲組成。
據說德彪西的創作是受到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倫的《月光曲》的影響。
在《月光》這支曲子里,作曲家以清談的筆墨、樸素的音調,給人們描繪出一幅萬籟俱寂、月光如洗的圖畫。樂曲采用了降D大調,充滿了畫意詩情。
樂曲由三部分組成。
第一段,降D大調,9/8拍,速度徐緩而富于表情,描繪月夜幽靜景色人產生的印象;
中段,右手的旋律是由長的歌唱性樂句組成,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,好似描寫一陣陣清風,輕輕地搖動著樹枝,稀疏的樹葉發出沙沙響聲。這一段和第一、三段寧靜的氣氛形成對比,給人以動的感覺,因此比較活潑;
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現,但音型上有些變化。
樂曲最后是一段尾聲,采用了中段的部分元素。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,把月光下飄渺如夢的意境,描繪得更加富于詩意。
原名《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》,傳說在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后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,德國詩人路德維希·萊爾斯塔勃聽后將此曲第一樂...
作者是路德維希·凡·貝多芬。貝多芬,德國作曲家、鋼琴家、指揮家,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。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、35首鋼琴奏鳴曲(其...
《月光曲》是關于貝多芬的一個優美的故事,本文整理了該篇文章,歡迎閱讀。
《月光曲》這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,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激發了貝多芬即興創作了《月光曲》的傳奇故事。本文整理...
兩百多年前,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,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。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《月光曲》。接下來分享月光曲課文原文賞析。
?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譜寫《月光曲》的一個傳說。下面整理了課文原文及分段內容,供大家參考。
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譜寫《月光曲》的一個傳說。下面整理了課文原文及解析,供大家參考。
課文主要講了在兩百多年以前,貝多芬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演出,晚上散步的時候,他被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,來到了一所茅屋前。他聽到茅屋里兄妹的...